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抓手。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当前各地在探索实践的一道重要课题。
2022年年初开始,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改变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分配发放方式,巧用金融思维,集中有限的资金做好“农业+”文章。如今,昌江区的改革创新究竟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农民从中获得了哪些实惠?其中是否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连日来,记者赴昌江区的田间地头,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现象:一家新农企为农民撑起一片艳阳天
4月8日上午,在昌江区丽阳镇农副产品产学研基地,景德镇艳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艳阳农业)的碱水粑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
丽阳镇余家村等多个村,盛产山茶油、红薯粉、碱水粑等农副产品。然而,尽管之前每年都有国家政策资金扶持,但因为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相关农副产品无法大面积进入市场,生产经营始终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
这样的状况该如何破局?丽阳镇镇长鲁锐翔告诉记者,根据区里的安排,2022年7月,该镇整合余家村等多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业合作社,成立了景德镇市丽阳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注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联合社的名义,建立了昌江区丽阳镇农副产品产学研基地,购买了半自动化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设备。同时,引进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景德镇陈锋特种野生动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注资成立艳阳农业,负责多个村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
“我们生产山茶油、红薯粉、碱水粑等农副产品,山茶油的质量等级达到了一级。”艳阳农业技术总监周铖林告诉记者,依托景德镇陈锋特种野生动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渠道,该公司联合科研院所,攻克了山茶油等农副产品加工的多道工艺难关,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还以联合社的名义注册“古镇丽阳”商标,为丽阳镇的农副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奠定基础。
“因为质量好、有品牌,艳阳农业加工生产的山茶油、红薯粉、碱水粑,如今远销北京、上海等地,产品价格基本翻了三四倍,月销售额最高达百万元。村民种植的农产品不再愁卖,现在种植积极性大涨。”谈及艳阳农业带来的变化,余家村村民余家强兴奋地说,“艳阳农业不仅破解了许多困扰农民已久的生产经营难题,还带动了20多户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有的务工人员月收入近5000元。”
背后:政府巧用金融思维整合资源破解难题
“丽阳镇余家村等村的变化,只是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昌江区之前和其他地方一样,在使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时,采用的是由区分配到乡镇,再由乡镇分配到各个村集体,最终由村集体自行组织开展生产经营的方式。然而,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时发现,这种撒胡椒面一样的资金分配使用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村集体或村民在生产经营中各自为政,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长期效益,而且村民还容易遭遇农副产品‘卖难’。”昌江区副区长刘方孟在为记者解读艳阳农业现象时说,“农副产品难卖或卖不出好价格,农民就没有生产积极性,农村就很难留住青壮年,土地就容易抛荒。于是,我们想到了以金融思维来搭建架构、整合资源,因地制宜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系列难题。”
昌江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晓玮告诉记者,去年,昌江区搭建起“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架构,集中有限的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引导扶持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结合当地的文化、生产、地域等特色,优先发展小而精的农业产业项目,并吸纳具有科研实力、运营实力的第三方公司,联合组建新的公司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村集体所分利润用于公益事业和增加脱贫户收入等。
影响:改革创新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新的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分配使用方式和新的产业发展架构,是否经得起实践的全面检验?基层干部群众是否满意?
地处昌江区南部的荷塘乡,群山连绵、溪水潺潺、绿意盎然。2022年3月,依托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政策性资金,荷塘乡童坊村将村委会两栋原有闲置房屋分别改建成酱坊生产车间和乡村振兴展馆。引进浙江的文创团队,联合成立景德镇幸福荷塘酱坊食品有限公司。一年多来,公司不仅以包产包销的方式,让当地农民吃下了一颗从事农产品种植的“定心丸”,还通过品牌塑造、线上线下推广等方式,让荷塘乡的农副产品进入城市商超。同时,同步对本土文化进行线上线下宣传推广,让一个个闪耀着时代光芒的农垦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为荷塘乡吸引了更多游客。荷塘乡党委书记宁烨琳指着两栋正在装修的旧建筑自信满满地说:“改革创新不仅助推农业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还促进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目前,乡里正在利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童坊村打造民宿和研学中心,力争走出一条‘小特产+大产业’联农共富的农文旅深度融合新路。”
如今,行走在昌江大地,到处都能感受到新思路、新举措带来的新活力、新变化。毗邻景德镇城区的丽阳镇山田村,曾因大部分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出现部分农田抛荒现象。在昌江区和丽阳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该村通过流转村民农田,投入100多万元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与种粮大户成立合作社联合生产经营,不仅避免了农田抛荒,而且吸引了部分青壮年农民回流成为职业农民。村民王昶说:“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有效使用,就像一根有力的杠杆,撬出了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去年中稻一季,村集体就获得了15万元纯收入,村里16户脱贫户都拿到了2000多元的分红。”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昌江区推出的创新举措和探索实践,有效破解了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人才、技术、市场、管理等问题,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又保障了农副产品的销路,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吸引了许多民营资本的关注。近日,总投资1亿元的庆春净菜配送中心和鸡肉加工基地,已确定落户昌江区。对此,刘方孟说:“通过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撬动,以一个个小精特新农业项目焕发的活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昌江区的农业产业领域,助推全区农业产业早日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进而有力地带动全区农民共同富裕。这就是昌江区改革创新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单位:江西日报社
责任编辑:张毅 黄小平 江超 陈海云
转载: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199031099341854243&item_id=6199031099341854243&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x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